与吴文科同志商榷(一)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本公众号即日起不定期发布《与吴文科同志商榷》系列文字,敬请关注,并欢迎各界朋友不吝赐教,提供资料。
吴文科同志发表于《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的《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比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原文)一文中虽然注明了参考文字,
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洗稿的现象。
其中评价侯宝林艺术的文字大都将薛宝琨先生论侯宝林艺术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组合”,对于马三立艺术的论述也是如此(参见《侯宝林评传》集中了薛宝琨先生论述侯宝林艺术之文章,及薛宝琨先生《马三立:津门相声的魂魄》和《论“马派”相声的传统精神》两文)。
文中提到马三立与赵佩如先生表演《买猴儿》,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到是他们二位首演,但字里行间这种意思清晰可见。其实,马、赵的《买猴儿》并不是首演,最初《买猴儿》是在1953年由马三立与张庆森首演的。而其对“马大哈”这个人物的解读,也是值得商榷的。
《文艺报》于1956年5月至8月开辟了“怎样使用讽刺武器”专栏,就相声《买猴儿》展开热烈讨论,前后发表了多篇争鸣文章。老舍、赵树理、侯宝林等也著文,从维护讽刺文学等角度给予《买猴儿》极高的评价。
作者何迟敏锐的捕捉到了问题,工作上“马马虎虎”、在生活上“大大咧咧”、在作风上“嘻嘻哈哈”的“马大哈”式人物,如果不对其进行思想的教育改造,而只是让其“换个工作”,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必将造成新的危害。作者并非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发现了计划经济制度下滋生的这一类人身上的惰性。“马大哈”为了与对象幽会假装拿着三联单到医院看病,这哪里有一点“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吊儿郎当”?而是非常“有心计”的呢。作者吴文科同志,并未深刻分析人物,而是人云亦云的“转述”,不禁令人遗憾。
参见—— 买猴儿竟然引来轩然大波
吴文科同志之论文全文6236字,而较大篇幅都是对他人文章观点的“转述”,只在结尾极小的篇幅里(大约421字)谈了谈并不新鲜的己见。
论文贵在发隐探幽,自出新意,发前人未发之言,申前人未明之理,而将前人论文改头换面作为论文背景转述,文末坠以看似正确却无用的“总结”,这样的文字到底是论文?还是汇编?
不知各位朋友是否知道,相声《美名远扬》中作家苏示有一种“抄近儿”的办法……